欢迎光临,天津市招商引资促进会网站!
了解更多我们的详细信息,请致电
18522714496
13672186169
022-23299923
  • 或给我们留言
  • 商务合作
    您的位置:首页 > 商务合作 > 商务合作

    发展靠创新 天津如何跑出创新加速度

    2019-03-07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期间作出重要指示,自主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动能转换的迫切要求和重要支撑,必须创造条件、营造氛围,调动各方面创新积极性,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都能专注创新,让每一份创新活力都能充分迸发。

    实现天津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问题,抓住创新这一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跑出创新“加速度”,全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更新思维理念,挖掘比较优势。”“推进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让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造。”“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要促进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出席全国两会的天津代表委员就如何发挥自主创新动力源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各抒所见。

    挖掘比较优势用好“加分项”

    作为近代以来开埠最早的城市,天津有着良好的创新基因和传统,要恢复和挖掘创新潜能,这是天津代表委员共同的感受。

    “天津拥有五十余所高校、众多高水平科研院所,会聚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这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关键是让优势充分显现创新效应。”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说。

    “天津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居住生活成本较低,这些都是吸引更多创新要素来津的‘加分项’。”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官朱涛认为,挖掘天津比较优势,打造创新高地,必须坚决更新思维理念。“可以探索适合推动国内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模式的方法或途径,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朱涛建议,建立科研联合攻关和技术转化机制,挖掘军工科研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有效推动军转民、民参军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推进协同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必须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李家俊认为,推动天津自主创新,要明确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需求。“拿天大来说,在地震工程模拟研究、合成生物学、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目前处于世界领跑水平。”在李家俊看来,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需要多学科协同,更需要多个主体协同。为此,他建议,面向京津冀地区,建立实体性企业、高校、院所、金融、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机构,真正打破产学研之间的围墙和壁垒,集成优势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做好布局、研发、转化等工作,缩短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形成持续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不能靠科学家单打独斗,要建立起科研的高原,去追求‘珠峰’。以农药研发为例,政策监管严格,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一种新农药的登记,动辄需要四到六年时间,投入两三千万元资金,最后还极有可能失败打水漂。”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席真深有同感。

    “在科研国际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协同创新已成为必然趋势,应加大对协同创新中心的扶持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先进纳米技术中心主任刘昌俊的想法不约而同。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协同创新中心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定位,继续对优秀协同创新中心机制改革及专项经费给予持续稳定支持,明确经费额度和使用办法,切实保障中心经费使用自主权,使其成长无后顾之忧。

    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加速创新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智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党组书记杨光介绍,2018年,我市全面梳理、系统集成、创新升级了60多项人才政策,“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更是形成了声势、叫响了品牌。截至去年底,共引进优秀人才13.3万人,平均年龄31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人才来津落户。“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我们引进了许多高层次的人才,其中,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顶尖领军人才就有24人,博士、博士后等青年后备人才达948人。”

    天津紧紧围绕“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为人才会聚提供了强大吸引力。杨光说,2018年“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实施后,我市共引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高层次人才2.5万多人,约占引进人才总数的20%。

    朱涛建议,优化产业布局,支持满足民生需求并有高技术含量的创新型企业优先发展壮大,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上下功夫,使人才有用武之地,并通过成功案例,吸引更多人才来津“圆梦”。“建议在滨海新区引入或新建国际一流的研发型大学,为创新储备人才力量。”

    天津人才和创新政策对青年人的吸引力令李家俊印象深刻。“从天津大学的情况来看,这几年天津是毕业生优先选择就业的地方,2018年,学校应届毕业生中超过35%的人选择在津就业。一些青年人才在天津开始创业,比如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创建的一飞智控,目前已经是智能无人机技术领域非常重要的力量。”李家俊建议,进一步加强吸引青年人才的保障体系建设,特别是从生活条件、子女安置、医疗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让更多青年人才心无旁骛投入创新创造。

    突出市场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推动天津自主创新,必须突出市场导向和企业的需求导向。

    “从创新成果到市场产品,离不开企业资本的参与,而企业最关注的是投资风险和政策风险。”席真认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仅要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还要促进企业的积极参与及投入,尽量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

    “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搭建更多开放透明专业的权威对接平台,让企业信得过,敢进来,能进来,靠得住,有效益。同时也要及时完善上下游的监管法规,出台并实施相关具体优惠政策与激励措施,引导企业自发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协同机制,给创新一个更加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席真建议。